1. 面料染整工藝流程介紹

          面料的前處理

          天然纖維都含有雜質,在紡織加工過程中又加入了各漿料、油劑和沾染的污物等,這些雜質的存在,既妨礙染整加工的順利進行,也影響織物的服用性能。

          前處理的目的是應用化學和物理機械作用,除去織物上的雜質,使織物潔白、柔軟,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,以滿足服用要求,并為染色、印花、整理提供合格的半制品。

          棉:原布準備、燒毛、退漿、煮練、漂白、絲光。

          滌:坯布準備、精煉(液堿等)、預縮、預定型、堿減量(液堿等)。

          面料的燒毛

          通常,從紡織廠進入印染廠之后,坯布首先應經過檢驗、翻布、分批、打印和縫頭等工序,然后進行燒毛加工。

          原因:

          未燒毛的布面上絨毛過多,長短不一;

          光潔度差,易沾污;

          在后序染整加工中易掉毛,導致印染疵。

          燒毛目的

          改善布面光澤;提高光潔度;

          改善抗起毛起球性能(特別是化纖織物);

          改善風格,燒毛會使織物變得挺括、有身骨。

          面料的退漿

          在織造過程中,經紗受到較大的張力和摩擦,易發生斷裂。為了減少斷經,提高織造效率和坯布質量,在織造前需要對經紗進行上漿處理,是紗線中纖維粘著抱合,并在紗線表面形成一層牢固的漿膜,使紗線變得緊密和光滑,從而提高紗線的斷裂強度和耐磨損性。

          退漿目的:上漿后漿料透入纖維之間,部分附于經紗表面,在提高紗線性能的同時,漿料污染染整加工液,阻礙纖維與染化料的之間化學作用,使染整加工難以進行。

          一、常用漿料簡介

          天然漿料:淀粉、海藻膠、樹膠等。

          淀粉性質:遇酸分解,遇堿穩定,發生溶脹,遇氧化劑可分解,被淀粉分解酶分解。

          化學漿料:纖維素衍生物如羥甲基纖維素(CMC)、聚乙烯醇(PVA)、聚丙烯酸類、聚酯類等。

          PVA性質:對酸、堿穩定,粘度不降低。被氧化劑降解。適用性廣,相容性好,拼混無反應。

          二、常用退漿方法

          1、堿退漿

          國內染廠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,但是退漿率不高,在退漿的同時尚可去除其他雜質。

          機理:采用氫氧化鈉稀溶液處理,淀粉漿料在堿作用下發生溶脹(或膨化)現象,并不發生化學反應,使漿料從凝膠狀轉化為溶膠狀,降低纖維與漿料間的結合力,然后利用水洗和機械力將其除去。對于PVA和聚丙烯酸酯類漿料,其能夠溶解氫氧化鈉稀溶液中。

          2、(淀粉)酶退漿

          酶又稱酵素,生物催化劑。

          特點:退漿率高,不損傷纖維,只適用淀粉,不能去除雜質。

          特性:a.高效性。b.專一性,某種酶只能催化一種反應甚至某個特殊反應。c.活性受溫度和PH值影響。

          對于淀粉漿料或淀粉混合漿料(淀粉含量占優勢)都可用淀粉酶退漿。

          3、酸退漿

          國內應用不多,因使用時易損傷纖維,多與其它法聯合使用。

          采用兩步法:堿退漿酸退漿。

          酸退漿可使淀粉水解,去除礦物鹽等作用,相互彌補。img1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4、氧化退漿

          氧化劑:NaBrO2(亞溴酸鈉)H2O2 Na2S2O8 、(NH42S2O8等。

          原理:氧化劑可以氧化降解各種漿料,其分子量和粘度大為降低,水溶性增加,防止漿料再附著纖維,然后經高效水洗,除去水解產物。

          面料的煮練

          煮練的目的是去除纖維雜質,改進織物加工性能,尤其是潤濕性能。

          天然雜質:對于純棉織物,主要是纖維共生物或伴生物,包括油蠟、果膠、蛋白質、灰分、色素和棉籽殼。

          人工雜質:在紡絲織造加工中添加的油劑、抗靜電劑以及油污、鐵銹和殘余漿料等雜質。

          這些雜質嚴重影響織物潤濕性而阻礙織物染色整理等加工的進行,必須在氫氧化鈉為主、表面活性劑為輔的精練體系中去除之。

          面料的漂白

          經過煮練后,織物上的天然和人工的雜質已極大部分去除,但對于漂白和淺色織物來講,還要經過漂白。即要進行去除色素,提高白度為主要目的的漂白加工。

          化纖不含色素,經煮練后已很潔白,而棉纖維經精練后色素仍然存在,白度差,因此漂白主要是針對棉纖維上的天然雜質所進行的。

          漂白劑:

          氧化型:次氯酸鈉、雙氧水和亞氯酸鈉等,主要用于棉纖維及混紡織物。

          還原型:NaHSO3和保險粉等,主要用于蛋白質纖維織物。

          次氯酸鈉漂白:

          次氯酸鈉漂白多用于棉織物及維棉混紡織物漂白,有時也用于滌棉混紡織物漂白。但不能用于蠶絲、羊毛等蛋白質纖維的漂白,因次氯酸鈉對蛋白質纖維有破壞作用,并使纖維泛黃和損傷。在漂白過程中,除了天然色素遭到破壞外,棉纖維本身也可能受損傷,因此,必須控制好漂白的工藝條件,做到外觀質量與內在質量都合格。

          次氯酸鈉制造容易,成本低廉,次氯酸鈉漂白操作方便,設備簡單,但由于次氯酸鈉漂白對環境保護不利,因此目前逐步被雙氧水所替代。

          過氧化氫漂白H2O2

          過氧化氫又稱雙氧水,分子式為H2O2。雙氧水漂白簡稱氧漂。在堿性條件下,過氧化氫溶液的穩定性很差。因此,商品雙氧水呈弱酸性。

          用雙氧水漂白的織物白度較好,色光純正,貯存時不易泛黃,廣泛應用于棉型織物的漂白。氧漂比氯漂有更大的適應性,但雙氧水比次氯酸鈉價格高,且氧漂需要不銹鋼設備,能源消耗較大,成本高于氯漂。

          目前印染廠使用較多的是平幅汽蒸漂白法,此法連續化程度、自動化程度、生產效率都較高,工藝流程簡單,且不產生環境污染。

          面料的絲光 (全棉面料)

          紡織品在承受一定張力的狀態下,借助濃燒堿的作用,并保持所需要的尺寸,可獲得絲一般的光澤,這一過程被稱為絲光。

          絲光的目的:改善織物表面光澤和手感,由于纖維的膨化,纖維排列更加整齊,對光線的反射更有規律,因而增進光澤度。

          提高染色得色率:經過絲光整理后,纖維的晶區減少,無定形區增加,因而染料更易進入纖維內部,上色率比未絲光的纖維棉布提高20%,且鮮艷度提高,同時增加對死面的遮蓋力。

          提高尺寸穩定性:絲光有定型作用,可以消除繩狀皺痕,更能滿足染色和印花對半制品的質量要求。最主要的是經過絲光后,織物伸縮變形的穩定性得到了很大提升,因而大大降低了織物的縮水率。

          面料絲光

          精煉、預縮(化纖面料)

          精煉預縮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織物(纖維)上的油劑、漿料以及在織造儲運過程中所吸附沾染上的污垢,同時在高溫精煉中也能溶落纖維上部分低聚物。坯布在堿量前需預縮,主要加入去油靈、燒堿等助劑。化纖織物前處理在高溫高壓染色機中進行。

          面料的預縮

          堿減量(化纖面料)

          堿減量原理與作用

          堿減量處理是在高溫和較濃的燒堿液中處理滌綸織物的過程,聚酯纖維在氫氧化鈉水溶液中,纖維表面聚酯分子鏈的酯鍵水解斷裂,并不斷形成不同聚合度的水解產物,最終形成水溶性的對苯二甲酸鈉和乙二醇。堿減量的設備主要有溢流染色機、連續式減量機、間歇式減量機三種,除溢流染色機外;連續式、間歇式減量機可對剩余堿液進行回收續用。對部分堿減量產品為保證坯布外觀形尺寸的穩定性,需增加一道預定型工序,然后進入染色工序。

          堿減量設備:

          染整工藝流程簡介

          面料染色

          染色是通過染料(或顏料)和紡織材料發生物理或物理化學的結合,使紡織材料獲得鮮艷、均勻和堅牢色澤的加工過程。

          將紡織材料浸入一定溫度下的染料水溶液中,染料就從水相向纖維中移動,此時水中的染料濃度逐漸降低,而紡織材料上的染料量逐漸增加,經過一段時間以后,水中的染料量和紡織材料上的染料量都不再變化,染料的總量也不發生變化,即染色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。

          水中減少的染料,就是向纖維上移動的染料。在任意時間取出纖維,即使絞擰,染料也仍留在纖維中,并不能簡單地使染料完全脫離纖維,這種染料結合在纖維中的現象,就稱為染色。

          根據染色加工對象的不同,染色方法主要可分為成衣染色、織物染色(主要分機織物染色、針織物染色與非織造材料染色)、紗線染色(可分為絞紗染色、筒子紗染色、經軸紗染色和連續經紗染色)和散纖維染色四大類。

          其中織物染色的應用最廣,成衣染色指紡織材料加工成服裝后在進行染色的方法,紗線染色則多用于色織機織物和針織物,散纖維染色主要用于色紡織材料。

          面料的染色

          面料印花

          使染料或涂料在織物上形成圖案的過程為印花。分為平網印花、圓網印花、轉移印花、數碼印花等。印花是局部染色,要求有一定的色牢度。所用染料與染色基本相同,主要采用直接印花工藝,還可采用涂料印花,涂料印花工藝簡單,但印制大面積花紋手感較硬。

          面料后整理

          紡織品整理,也叫后整理。是通過物理、化學或者物理兼化學的方法來改善織物手感和外觀(如硬挺整理、柔軟整理、軋光或起絨等)、提高織物品質并賦予織物新的功能(如抗皺、防水、防污、防腐、防霉、防蛀和防菌等)的加工過程。

          廣義:下織機后所經過的一切改善和提高品質的處理過程。

          狹義:織物在練漂、染色和印花意外的加工過程稱為織物整理。

          面料后整理的目的

          1. 使面料尺寸和形態穩定

          通過整理,穩定門幅、降低縮水率,使織物門幅整齊劃一,織物尺寸形態和組織形態符合規定標準。

          例如:

          拉幅——利用纖維素、蠶絲、羊毛等纖維在潮濕條件下所具有的一定可塑性,將織物幅寬逐漸拉闊至規定的尺寸并進行烘干穩定的整理過程,也稱定幅。

          熱定型——指合纖織物在一定張力下進行熱處理,使其尺寸,形態穩定的加工工藝。

          2. 改善服裝面料外觀

          提高織物白度和懸垂性,提高織物表面光澤和賦予織物表面花紋效應等。

          例如:

          軋光整理——通過軋光機的機械壓力、濕熱的作用,借助于纖維的可塑性,使表面纖維呈現平行排列,以提高表面光滑平整度,對光產生規則的反射,進而提高織物色澤的目的。

          軋紋整理——軋紋整理機同一只可加熱的硬輥與一只軟輥組成。硬輥表面刻有陽紋花紋,軟輥則刻有陰紋花紋,兩者相互吻合。整理時借助于織物在濕熱條件下的可塑性,利用陰陽輥壓軋織物,使織物產生凹凸花紋的效應。

          磨毛——整理后織物可產生絨面,手感改善,穿著舒適,可在拉絨機上做,織物經反復摩擦產生絨面。

          3. 改善服裝面料手感

          賦予織物柔軟而豐滿的手感或硬挺的手感。

          例如:

          柔軟整理——是彌補織物手感僵硬和粗糙缺陷使織物手感柔軟的加工過程。包括機械柔軟整理、化學法柔軟整理和硬挺整理。

          機械柔軟整理主要是利用機械方法,在張力狀態卜,將織物多次揉屈,以降低織物的剛性,使能恢復至適當的柔軟度。

          化學法是用柔軟劑的作用來降低纖維間的摩擦系數以獲得柔軟效果。

          硬挺整理——是使織物獲得平滑、硬挺、厚實、豐滿的手感,并提高強力和耐磨性,也可改善懸飾性和外觀。

          硬挺整理加工時一般結合定幅進行,漿液中加入柔軟劑,以改善綜合性手感,同樣,單純的柔軟整理,要加硬挺劑以增進其身骨。

          4. 賦予面料特殊性能

          使織物具有某種防護性能或提高織物的服用性能。

          例如:

          防水整理——是對織物進行涂層,使水和空氣都不能透過;拒水整理是使纖維表面的親水性變為疏水性,織物既透氣又不易被水潤濕。

          阻燃整理——經過整理的織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止火焰蔓延的能力,離開火源后,能迅速停止燃燒。

          2019年8月27日 15:53
          ?瀏覽量:0
          ?收藏

          新聞資訊

          面料染整工藝流程介紹,面料染整工藝流程的選擇,主要是根據織物的品種、規格、成品要求等,可分為前處理、染色、印花、后整理等。
          免费黄色视频网站